長輩雖然體力退化,但尊嚴與安全感並沒減少,想接老人家來住的兒女,需留意長輩心理上在乎的點。因為擔心爸媽身體而就近照顧,兒女當然會有壓力。有時過度的擔心,會表現在強勢或過激的言行上。若處理不慎,反而容易讓長輩反彈抗拒挫敗、甚至自我放棄。無心的語言暴力諸如:「不要自己去拿、很危險,你要什麼?我幫你去拿?」「你不要吃這個,太硬牙齦會受傷(或者太軟容易哽到),你只能吃流質食物。」「我還沒回來之前, 不准跟看護出門。」「不能打電話、不可以把電話留給親戚。外面詐騙這麼多,誰曉得你會不會又被騙錢?!」無暇多想的空間配置,有時甚至變得粗暴。讓長輩產生被遺棄或輕忽的感受、甚至寧可回鄉下老家獨自生活。因此,自在舒服地分開住,其實是勝過委屈求全的孝親房。

只是安身,沒能安心的長輩房

其中一例是台南的小鄭一家。位於台南市重劃區新蓋的連棟透天,共有一到四層樓,新型透天的縱深較早期短,每層僅能配置前後兩房。兒子小鄭(化名)有感於母親過世後,有糖尿病的父親一個人住新化老家,三餐自己隨便弄隨便吃、又不按時搭配降血糖藥,半年內就因兩次急性併發症送醫。身為長子的小鄭,與其他弟妹們商量後,決定要把父親接來市區住。臥房都配置在三、四樓沒有多空間再裝電梯,兒子擔心父親爬樓梯容易摔倒,只好緊急在一樓車庫後方隔出一木造房間。

房間短短兩週就搞定,內部裝潢算精緻,但這房中房的開窗卻都開在室內,窗戶一個朝前車庫、一個朝後方樓梯口,樓梯口側邊還有一道高聳鞋櫃。鄭爸看了房間之後感嘆「好像管理員室。」在兒女們的半哄半脅迫下,還是勉強搬入。

一樓前段依舊是車庫,倒車時汽車排放的廢氣、殘留在地上的車油,都散發陣陣異味,即使把朝車庫的窗子關起來、擺了空氣清淨機,還是隱約聞得到油煙味。「我明明還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偏偏叫我來住這。明明可以爬樓梯,只是走比較慢而已,兒子偏偏不讓我住樓上。前有臭油味、後有臭鞋味,我又不是地下停車場的守衛,聞這些廢氣,我會活比較久嗎?!」鄭爸說。

(圖/連棟透天常見的形式,車子停在一樓前段、後段則安排樓梯、房間或廚房餐廳,但近年透天縱深越來越短,已不適合再安排居住空間。)

住慣鄉下三合院、習慣了新鮮空氣的的鄭爸,半年不到,就一直嚷著要回家,已經好幾次叫計程車來載,搞到後來小鄭只好跟車行說,只要是鄭爸的來電就想辦法推托。

我收到小鄭的來信到現場評估,「為什麼不把鄭爸的房間直接與後面這扇對外窗相接?這樣鄭爸房間才能通風吧!」小鄭指著房間與窗戶之間的鞋櫃解釋,「新家剛完工時,我們整棟都有做裝潢,這鞋櫃是我們一樓唯一的櫃子,放全家鞋子、雨具跟我的電鑽維修工具的,因為是特別找系統櫃廠商訂做,花不少錢。增加孝親房的時候,沒想太多,直接避開櫃子,就變成房中房。」

「拆掉鞋櫃吧!鞋櫃改到二樓入口,除了鄭爸之外,你們改在二樓換鞋就好。」我說,「令尊若住一樓,就要讓他的房間有對外窗。車庫與孝親房之間應該做一道完整的隔間牆,之間裝設氣密式拉門以供通行。徹底隔開車庫與孝親房,避免車子的排氣滲透到鄭爸房間。」除了有真正的對外窗外,我建議還要加裝窗型換氣機、或於天花板安裝省電靜音換氣扇。

「剛過來的時候,你們隔壁社區就是電梯大樓了。有空房可以租嗎?」我問,「你們可以幫鄭爸租一間啊!電梯很方便,而且不必住一樓,空氣比較好、採光又好。」

「這……沒想過耶,通常不是住在一起比較好嗎?」小鄭認真思考可能性。

近距離,也是一種「住在一起」!

有時我們不知不覺會陷入「大家都這樣」,所以「這樣比那樣好」的泥沼,其實不一定的。

「可是公公吃飯怎麼辦?」小鄭老婆解釋說,「當初把爸爸接來,就是要督促他定時吃飯的。有時他心情不好,都不到二樓來吃,老公只好用分隔餐盤送到一樓給他。如果他住到另外一棟,不就更難讓他定期吃飯了嗎?」

為了讓鄭爸三餐按時吃飯,小鄭或太太在上班出門前,一定會準備兩份不同菜色的便當給鄭爸,一個當早餐、一個當中餐,晚餐等夫妻倆下班後,再與鄭爸一起吃。

「如果爸爸住那間大樓,更不可能願意過來吃吧!」

「誰說一定要在這邊吃呢?你們可租兩房一廳,只要有廚房跟冰箱就好。早餐看要在那邊做、還是送餐過去,晚餐集中到鄭爸那邊吃飯。反正從你們家走到那裏也才一兩分鐘,這樣就不會有不願意一起吃飯的問題。分開住,他有尊嚴有自由。一起到他住的地方吃晚餐,他不會感覺低人一等,也有被陪伴關愛的感覺。」大樓住宅還有個好處,別間住戶的老人家會到庭院曬太陽,鄭爸有年齡相仿的人可以聊天。

事隔半年、很高興接到小鄭來電,「我們把選擇權交給老爸。看他要跟我們住、還是住附近,他毫不猶豫的說要住外面,好像真的很想擺脫管理員室。」小鄭苦笑,「房租一萬七,三兄弟分攤,妹妹給爸零用金,搞定。」我問鄭爸現在過得開心嗎?「還不錯!交到年紀差不多的棋友,很喜歡泡在中庭下棋,這是在老家遇不到的。」小鄭還提到,鄭爸會幫忙準備晚餐了,「他現在的責任是先把白飯煮好,我們過去只要準備菜色跟湯就好。」這樣有點交集又不會太黏的互動,連小鄭自己都覺得輕鬆許多。

至於孝親房,小鄭沒打算拆、也暫時沒有改造的計畫。「拆了,爸可能心理會不安,以為我們不要他了。留著,他知道他可以有兩個選擇,隨時都可以回來跟我們住。」小鄭細心的分析著,「雖然不希望,但我們也要有備無患。有突發狀況、需要24小時就近照顧,還是住一樓比較方便。」

讓自己安心,還是讓父母開心?

我建議小鄭,若有時間,還是要儘快把孝親房的採光跟換氣問題解決。這房間看似只為鄭爸而設,且暫時沒有使用到,萬一岳父岳母臨時需要,或者家人受傷行動不便,一樓的房間就會顯現出它的重要性。「我們為長輩做的,就是在幫自己做。」我告訴小鄭。

除非長輩像上述的鄭爸一樣,無法規律照顧自己。不然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對能夠獨立自主的父母而言,是最佳的選項。

接父母來住,到底是要讓自己放心,還是要讓父母開心?兒女多少會擔心自己不在身邊,父母可能會有不便、孤寂等。但沒有人喜歡被強制照顧或強制軟禁,有安全沒有尊嚴,更是難以接受。

結論,與其等到要接長輩來住,才急著規劃如何裝修。倒不如從現在開始自問,當父母年老需要照顧時,你要如何安排?如果希望住在一起,那接下來的裝修、或者未來的房子,就要先把父母的房間規劃進來。以父母的角度設身處地想,才能達到真正貼心的照顧。

長輩共住的三個觀念

1.  接父母來住之前,需先做好心理調適。

2.  善用各式資源、支援體系,有效分攤自身壓力。

3.  長輩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也是在幫自己。

長輩共住的三個思考

1.  空間如何改善,可以讓長輩感到友善貼心?

2.  是否有嗜好相投、年齡相仿的同儕,可讓長輩感到親切、不孤單?

3.  兄弟姊妹之間,出錢、出力、出時間、出空間,如何協調支援?

(本文作者為友善全齡住宅生活記錄者​;原圖文刊載於林黛羚《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原點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