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遠讀重洋

如果有人问你,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里,“害怕变老”这个答案,会排到前三名。

在现代人的印象里,变老实在是一件太糟糕的事情了。

一旦人变老了,身体就会不如年轻的时候健康了,精力也不如年轻的时候旺盛了,很多喜欢的事情可能都没法做了,生活的乐趣也一定会因此减少很多。

总而言之一句话:变老之后,人生可能就没有那么幸福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嗎?

国外这本新书,就不同意这种观点。书的名字叫做“The Happiness Curve”,中文名叫《你的幸福曲线》

这本书用很多科学证据告诉我们:变老,其实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儿。

01. 我们的幸福,是一条神奇的曲线

这个理论的大意是:人的幸福感和年龄之间,会呈现出一种变化的曲线关系。

首先,一个人在30岁之前,这条曲线的态势总体是上升的,也就是这个人会觉得自己越过越幸福;

到了30岁以后和40来岁的时候,这条曲线的趋势就会迅速下降,也就是中年人的幸福感会下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

但是,最不可思议的趋势发生在50岁以后,那时候这条幸福曲线会迅速上升。也就是说50岁以后,人们就又会觉得自己幸福起来了。

最后,等到六七十岁以后,这条曲线继续上升,我们的幸福程度越来越高。

不少研究也证实了这个“曲线”的存在。比如2013年,法国科学家追踪了将近900名70岁以上的老人。

那些科学家对教育、性别、健康等其他因素进行了控制,单独研究年龄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50岁之后,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生活的平均满意度会逐渐上升。

同样地,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也发现:5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似乎什么都不需要做,就能自动变得更幸福。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当研究者问那些老人“你是否愿意回到20多岁”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不愿意

实际上,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无论是心理学家、经济学家,都做过这样的研究,结论也都类似。

无论用传统的调查方法还是现在的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也都是一样的: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普遍感到自己的生活更幸福。

02. 老年人幸福的秘密

为什么老年人普遍会感到更幸福呢?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老年人受到的社会压力比较小。

著名的调查机构盖洛普咨询公司,曾经调查了150万名美国人的压力情况。

其中在50岁这个年龄段,表示“感到压力巨大”的人占到了50%以上;但是到了70岁,这个比例就只有20%了。

压力的增加会让人感到不幸福,相反,压力的迅速消退,必然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第二,老年人的大脑认知系统,更倾向于关注积极的一面。

德国汉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芬妮·布拉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让一组老年人和一组年轻人一起玩一个电脑游戏。

游戏是这样的:每局游戏赢了的话有奖励,但是只要输了一局,所有的奖励就会全部取消。

实验表明,老年人那一组并不在乎损失,但是他们对奖励感到开心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通过对比实验,布拉森得出了一个结论:老年人的大脑更善于接受损失,更不容易产生懊悔的情绪。

美国加州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甚至认为,老年人的大脑,不光不容易产生懊悔情绪,实际上也更善于处理任何一种消极情绪。

老年人的大脑很擅长把消极情绪出现的次数变少,也能让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变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比例反而比年轻人低。

第三,老年人更加注重当下。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说“老年人总是停留在过去”。但是科学研究表明,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相反,老年人通常以当下为中心,更擅长活在当下

美国斯坦福大学“长寿中心”教授劳拉·卡斯滕森曾经问过很多人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给你30分钟空闲时间,你想要见谁呢?”

备选的对象里有明星、作家、企业家、家人或者朋友等等。结果年轻人的答案呈现随机分布,想要见谁的都有;但是老年人基本上压倒性地选择见家人或者朋友。

为什么呢?因为对年轻人来讲,社交往往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但是对老年人来说,社交的主要目的就是给现在的生活带来快乐,其他的都不重要。

社交是这样,其他方面的很多事情也是一样。老年人会比年轻人更加关注此时此刻有什么事情让自己幸福,只有这样的事他才会选择马上去做。

由此可见,虽然崇尚年轻非常好,但是我们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和惧怕衰老。因为衰老并不可悲,老年也不是生命的黄昏。

可以说,老年是生命本身给我们的一个礼物。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你没有“睡意昏沉”,你的幸福曲线却在扶摇直上。作者把这样的状态叫做“成功的衰老”

03. 想让幸福感充满全身?你无需等自己变老

那么,除了对自己的变老感到宽慰之外,知道这些还有什么用呢?

其实,通过作者对老年人的分析,我们年轻人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说,在面对生活的态度上,老年人有两种心态,就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种心态:用正常化的思维去看待每件事情。

“正常化”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意思就是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并不特殊也并不奇怪,是十分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情况。

比如,作者分析后认为,老年人虽然普遍不如年轻人健康,但是大多数老人并没有把那些疾病看作是“病态”,而是会用“正常化”的心态去看待。因此,就算身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并不能影响他们的幸福感。

老年人的“正常化”,其实就是最大程度地接受当下的自己。

所有化解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的心理治疗师,都会告诉我们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什么呢?接受的是不完美,是缺陷,是遗憾。

年轻人经常把这些东西看作危机,于是觉得恐惧,时刻活在负面的情绪当中;但是如果我们能像老年人一样,接受这些不完美,就能恢复到正常心态,那些焦虑和抑郁也就会随之消散了。

第二种心态:感受当下,并且活在当下。

刚才说了,老年人擅长活在当下,而年轻人则总是对未来充满担心。这也是导致年轻人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达到“活在当下”的状态,我们要做到三件事:

首先,我们要打断内心对自己的批评。

不要时刻把现实中的自己,和一个理想化的、遥不可及的自我相比较,那只会造成对现实的不满,导致消极情绪。

其次,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可以通过冥想之类的练习,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此时此刻的这个“我”身上,体会自己当下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最后,我们要把心里的危机感表达出来。

心理上的不幸福,很多都是“憋”出来的。一旦感到压抑,感到不幸福,我们就要勇敢表达出来。

表达的方式可以是找好朋友倾诉,也可以是自己用日记的方式写下来,这么做就能大大减轻我们当下的心理负担。

总而言之,趁着年轻,早点培养这两种心态,你就具备了年轻人的精力优势和老年人的心态优势。这样的你,还能不幸福么?

最后,我还想把书里的一句话送给你:

“青春期往往是挑战极端情绪的时期,中年是艰难但富有成效的调整时期,老年通常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

愿你我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坦然生活,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文轉載自阿沐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