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對家的依賴越來越深。許多中老年朋友希望能安穩地在自己熟悉的家中“養老”,但也有不少人開始考慮換個小一點、好打理的地方,甚至搬入老年社區。
不論您是哪一種情況,趁著春暖花開,不妨從“整理家”開始,既為未來做準備,也讓當下生活更輕鬆。
相關閱讀:https://www.kiplinger.com/real-estate/home-improvement/how-to-declutter-your-home
或許您聽過【斷捨離】這個詞,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這不僅是一種整理技巧,更是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
為什麽要整理?
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藏著的不僅是物品,更是回憶。但回憶留在心裏就好,不必全靠物件去承載。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曾說:“真正珍貴的記憶,即使沒有物品的陪伴,也不會消失。”
定期整理,不只是為了讓家變得整潔,更能減輕日後的搬家負擔,減少摔倒等安全隱患,甚至提升心理幸福感。
9個實用建議,輕鬆開啟【斷捨離】
· 不要一口氣做完
每天花10~30分鐘清理一個小區域,比如抽屜或一層書架,堅持下來就能看到變化。
· 從簡單的開始
先整理冰箱、廚房、舊報紙和賬單這些無情感負擔的物品,建立信心。
· 停止“買買買”
新物件進家前先想清楚:真的需要嗎?用得上嗎?告訴親友您不再需要生日禮物,反而希望他們來家裏坐坐更實在。
· 請專業人士幫忙
如果覺得無從下手,可以請整理師來協助。他們能提供計劃、方法,甚至幫忙處理搬運或捐贈事宜。
· 分類整理:保留、贈送、出售、丟棄
保留:日常用品、法律文件、照片等。
贈送:有紀念意義但自己不會再用的物品,送給親人或朋友繼續珍惜。
出售:舊家具、小家電、收藏品可通過網絡或二手市場處理。
丟棄:多年未用、破損、過期的東西果斷丟棄,騰出空間。
· 設立“猶豫箱”
對某些捨不得的東西暫時放入“猶豫箱”,寫上日期,3個月後再決定是否留下。
· 想一想:上次用它是什麽時候?
超過一年沒用、未來也不會用的,往往可以放心捨棄。
· 邀請家人參與
讓孩子回來挑走他們小時候的物品,或聽您講講家中物件的故事,讓“斷捨離”變成溫馨的回憶傳遞。
· 定期複查,養成習慣
每季小整理一次,不再讓雜物積壓成“難題”。買新東西前,先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
整理,不是捨棄過去,而是為未來騰出空間
很多人捨不得丟東西,是因為“怕以後用得上”,或“它代表了一段記憶”。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整理後的家更安全、更整潔,行動更方便,生活更自在。留下真正重要的,才是對記憶最好的尊重。
有位退休朋友分享道:“以前總覺得整理太難,怕丟了會後悔。但當我看到寬敞明亮的客廳,輕鬆找到物品的位置,我才知道,原來整理完的生活可以這麽美好。”
現在就開始,哪怕每天只整理一個抽屜,也是在為更好的自己、更加從容的退休生活打下基礎。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