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您是否發現,年紀漸長後,上樓梯費勁了?手腳沒以前有勁,甚至擰不開瓶蓋?其實,從30歲起,我們的身體就開始逐漸流失肌肉,到了60歲以後,這種變化會愈發明顯,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相關閱讀:https://newsinhealth.nih.gov/2025/04/slowing-sarcopenia

研究表明,10%至20%的中老年人患有“肌少症(Sarcopenia)”,這是一種因年齡增長導致肌肉大量流失、力量減弱的常見問題。雖然肌少症聽起來陌生,但它對健康、獨立生活乃至生命質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什麽是“肌少症”?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肌肉質量和力量會自然下降。一般來說,從30歲起,每10年肌肉量就會減少3%到5%。剛開始或許感受不深,但久而久之,便會影響我們的行走、站立、提物等基本活動。

最終,這種肌肉流失可能演變為肌少症。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老年醫學專家Rosaly Correa-de-Araujo博士指出:“肌少症會讓中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受限,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也更容易住院,甚至影響到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誰更容易患上肌少症?

除了自然老化,以下因素也會加劇肌肉流失:

長期缺乏運動,尤其是抗阻訓練(如啞鈴、深蹲等)

營養攝取不足,尤其是蛋白質缺乏

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等)

更年期後的激素變化

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肌肉流失速度可能加快。因此,中老年女性更需要關注肌肉健康。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肌少症?

目前,最常用的判斷標準包括:

握力變弱:無法擰開瓶蓋或拿重物感到吃力

步速變慢:走路變慢,每秒低於0.8米(約2.6英尺)

容易跌倒:平衡變差,走路不穩

有研究表明,握力與步速比單純測量肌肉量更能預測健康風險。握力差和步速慢的中老人,出現骨折、住院甚至死亡的風險都顯著增加。

肌少症有哪些危害?

· 跌倒與骨折風險增加:尤其是髖部骨折,恢復困難

·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無法獨立上下床、如廁、做飯

· 患病後恢復變慢: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減弱

· 影響心理健康:行動不便可能引發抑鬱、孤獨感

如何預防或改善肌少症?

· 多做抗阻運動

想保持肌肉強壯,僅靠散步還不夠。科雷婭博士建議:“抗阻訓練是提升肌力的關鍵。”

推薦動作包括:

啞鈴或彈力帶練習

俯臥撐、深蹲、靠墻站立

舉起購物袋、提水壺等生活中的“負重”動作

每周進行2~3次,逐步增加強度。

· 攝取足夠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建肌肉的“磚塊”。建議每日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2克,比普通成年人略高。例如,一位60公斤的老年人應攝入72克蛋白質,相當於:

一塊手掌大的雞胸肉(約30克蛋白)

一個雞蛋(6克蛋白)

一杯豆漿或牛奶(8克蛋白)

如飲食困難,還可考慮蛋白粉或營養補劑。

· 補充必要營養素

科學研究發現,以下營養素有助於肌肉健康:

維生素D:增強肌力與免疫力

Omega-3脂肪酸(魚油):抗發炎、助肌肉合成

鎂、硒、維生素B群:維持細胞功能和能量代謝

服用補充劑前,請先諮詢醫生,避免過量或與藥物衝突。

HIIT肌力鍛練 with Vickey

健康老去,從“練肌”開始

肌少症不是無法逆轉的命運,而是一種可以通過運動、飲食和科學管理有效預防的衰老現象。許多中老人看似“只是行動慢了點”,其實是肌力流失的警訊。

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每天做幾組深蹲,增加一份蛋白質食物,或者到公園練練握力球。改變積少成多,您將會在未來的日子裏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Happy 50 Plus Wechat QR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