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對於許多中老年人來說,安享晚年不僅意味著身體健康、生活便利,更意味著在熟悉的語言和文化中被理解、被尊重。
在美國,越來越多亞裔家庭傾向於讓長輩在家中養老,但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卻成為照護過程中的一道難題。
相關報導:https://www.pbs.org/newshour/nation/how-asian-americans-are-filling-the-gaps-in-care-for-their-elderly-parents
亞裔家庭在美尋找“懂老人”的陪伴
當Shaista Kazmi的婆婆搬來與家人同住時,他們請了幾位家庭看護輪班照顧她,然而每次嘗試都以挫敗告終。
Kazmi說: “她聽不懂看護的話,他們也聽不懂她的需求。不僅僅是語言不通,文化上也有很多誤解。”
Kazmi自己要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其中一個還是新生兒。她會為婆婆準備飯菜,但看護卻不知道如何加熱多樣的食材組合。甚至還會在禱告時間打斷,種種文化誤解讓整個家庭疲憊不堪。
她嘗試向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和其他組織尋求幫助,卻被建議聯繫清真寺或寺廟,“但那些地方只能提供禱告或活動日曆,根本不是我需要的照護資源。”
在亞太裔文化中,孝順和敬老是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許多家庭傾向於在家照顧長輩,而不是送進養老院。
根據AARP在2020年的一份報告,超過60%的亞裔和太平洋島民(AAPI)看護者照顧的對象是自己的父母,這個比例高於其他任何族裔群體。
報告還發現,近三分之二的亞裔看護者覺得自己“不是自願的”,而是出於責任或家庭需要被迫承擔照護工作;同時有62%的人未來還要繼續照顧家中長輩。
找到“合適的看護”有多難?
Kazmi最終靠朋友和社區關係,找到了能夠理解文化習俗的看護,幫助婆婆、以及罹患罕見神經疾病的父親,得到了更舒適的照護。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麽多,”她說,“我能做的,至少是找到能理解他們文化的看護,讓他們在家中安然、有尊嚴地老去。”
打造“我們自己的養老社區”
除了居家照護,一些亞裔也在嘗試創建文化友好的養老社區。加州創業者Arun Paul創辦了Priya Living,這是一個以南亞文化為主軸設計的獨立養老社區。
Paul走訪了多個城市,觀察到很多亞裔長者在社區中心、教堂、廟宇聚會的快樂狀態,“他們真正享受彼此的陪伴,這是生活的動力。”
他的第一座社區在聖克拉拉落成,父母也搬進去,“以前我打電話,媽媽總是馬上接。搬進去後我得留言三天才有人回,因為她太忙了——她過得太好了。”
對亞裔家庭來說,照顧長輩不僅是責任,更是文化的延續。但當語言和文化成為障礙時,傳統孝道也會因現實困境而變得沈重。如何找到既懂照護、又懂“父母”的人,是每個華人家庭終將面對的問題。
所幸,越來越多有經驗、有文化意識的人正在努力改變這一局面。讓我們的父母,在他們熟悉的語言和文化中,有尊嚴、有溫度地老去,不再是夢想。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