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許多中老年人常常會感嘆:“現在的歌一點也不好聽。” 您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兒女喜歡的流行音樂總覺得“吵鬧沒旋律”,而年輕時聽的老歌卻越聽越動人。

其實,這不僅是時代的差異,更是心理和生理變化的自然結果。

為何年紀越大,越愛聽老歌?心理學家揭開答案~
當我們還年輕時,聽歌是一種習慣,也是情感的寄託。
但隨著年紀增長,很多人會發現自己對新音樂逐漸提不起興趣,甚至會對年輕一代的音樂風格感到“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麽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對音樂的偏好在青春期就已經逐漸形成,並在20多歲時基本穩定。據研究,大多數人在33歲之後就很少主動接觸新音樂了。

大腦生理變化影響音樂感知~
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年輕時對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細節的識別能力更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分辨能力會逐漸減弱。
因此,年長者聽新歌時,常會覺得“都一個樣”,聽不出其中的細微差別,自然也就缺少了興趣和共鳴。

熟悉感讓人更偏愛“老歌”~
心理學上有一個廣為研究的概念——“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意思是:我們越頻繁接觸一樣事物,越容易產生好感。

音樂也是如此。青少年時期,我們每天會大量聽歌,看音樂節
目,喜歡的旋律不斷重覆,自然就成了記憶深處的一部分。

而隨著年齡增長,工作、家庭、照顧子女等責任增多,人們發現自己幾乎沒有時間再去“發現”新的音樂。於是,聽老歌成了一種最省心、最熟悉、也最能帶來情緒共鳴的選擇。

情緒與記憶:青春期的音樂更深刻~
青春期是人情緒最敏感、最容易留下深刻記憶的階段。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情緒波動比成年後更強烈,而這些強烈的情緒體驗,會增強我們對當時聽到的歌曲的記憶與喜愛。

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會記得某首歌響起時,那些學生時代的場景、那段心動或憂傷的時光……這種情感的共鳴,恰恰是新歌所無法替代的。

世代差異:父母聽不懂子女的歌?
其實,這種“代溝”並不新鮮。早年我們追鄧麗君時,父母輩也可能嫌棄那些旋律“不如黃梅戲好聽”。音樂審美的差異,是代際之間文化變化的自然結果。

不過,心理學家也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可以通過音樂延伸。比如,一些中年父母在孩子不斷播放的背景下,也慢慢喜歡上了新一代歌手的作品,比如林俊傑。這說明,欣賞新音樂並不是不可能,只要願意多聽、多理解,也許就能打破“代溝”。

如何平衡“老歌”和“新聲”?
對於中老年朋友來說,繼續喜歡那些陪伴自己青春歲月的老歌,當然沒有問題。但若能偶爾嘗試聽聽年輕一代喜愛的音樂,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和家人一起聽歌,聽聽孩子喜歡的作品,說不定能找到新的共同話題;嘗試聽一兩個新歌手的精選專輯,不必強迫自己喜歡,但保持好奇心;不妨回顧自己的音樂成長軌跡,和年輕人分享您的“音樂青春”。

喜歡老歌,不代表排斥新歌。音樂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記錄了人生某一刻的感受與記憶。

當您再次聽到那首熟悉的旋律時,不妨微笑著告訴自己:“原來這就是我生命的配樂。”而如果能試著欣賞下一代的旋律,或許,也能譜出一段全新的樂章。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Happy 50 Plus Wechat QR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