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許多中老年人不僅要照顧年邁的父母,有時也成為患病配偶或家人的主要照護者。盡心盡力是應有之義,但「凡事都要做到完美」的心態,往往讓照護者身心俱疲。其實,適度放下完美主義,才能更長久地走好照護這條路,也更有力地陪伴所愛之人。

延伸閱讀:https://www.aarp.org/caregiving/basics/letting-go-of-perfection/

放下「完美照顧」的枷鎖,讓自己也被善待

Jeanette Yates今年50歲,一生都在努力成為「完美女兒」和「完美照護者」。她的母親患有重症肌無力,這種慢性自身免疫疾病會導致肌肉無力,使得生活起居極度依賴他人。

從小到大,她不斷被提醒:「別惹媽媽生氣,你不希望她病情加重,對吧?」這樣的話語,潛移默化地把「照顧母親」變成了她的責任。

成年後,Jeanette 成為母親的主要照護者,操持一切生活與就醫安排。但在這個過程中,她忽視了自己的情緒與健康,甚至患上飲食失調,家庭關係也逐漸緊張。直到母親在2025年因乳腺癌離世,她才意識到一個沉痛的現實:無論再怎麼努力,生命終究無法挽留。

照顧不等於犧牲,完美是一種誤解

心理學家Merle Griff指出,追求照護工作的完美,往往源自一種深層的自我批判傾向。

就像Salvador Dali那句名言:「不要害怕完美,因為你永遠也達不
到它(Have no fear of perfection, you‘ll never reach it)。」

這種完美主義在照護者身上,反而容易壓垮他們的身心。

Merle強調:「與其追求面面俱到,不如先思考照護對象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然後尋找合適的方法與支持資源。」照顧他人這件事,本來就沒有「培訓」,絕大多數人都是「邊做邊學」。

另一位照護經驗豐富的博主Elizabeth Miller也表示,她曾經因為照
顧母親而陷入過度自責和疲憊。她認為:「真正可持續的照護,是設立界限、接受不完美,並持續穩定地陪伴。」

八個習慣,擺脫「完美照顧」的壓力~
1. 每天記下一件「做得好的事」

不要總是挑剔自己哪做錯了,反而忽略了您長期堅持下來的努力。哪怕只是每天送餐、處理一次預約,也值得鼓勵。

2. 警覺情感依附和「共依賴(Codependency)」

「共依賴」是一種病態的、失衡的人際關係模式。共依賴關係中,一方通常是照護者,而另一方可能是存在某些社會功能缺失問題的人。Jeanette小時候被灌輸「母親健康取決於你的表現」,成年後也始終背負這份情緒壓力。隨著年齡增長,這種關係演變為一種共依存模式,珍妮特不僅感到有責任照顧母親,還覺得自己要對母親的幸福和健康負責。透過心理治療,她終於學會分清「愛」與
「犧牲」。

3. 學會原諒自己

很多照護者在親人去世後感到強烈愧疚,但您必須提醒自己:當時已經盡力了。

4. 保留家人的情感聯繫

不要只成為「服務員」,而忽略了彼此間的親情。可以安排一起看電視、下棋、聊天的時間,讓照護時光也有溫情。

5. 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

不要苛求自己「事事親力親為」,照護的關鍵是滿足對方的核心需要,而不是證明自己能做到全部。

6. 必要時接受專業心理輔導

有些壓力不是靠冥想、寫日記能解決的。找心理諮詢師談談,也許能幫您釐清邊界、釋放壓抑的情緒。

7. 早點尋求幫助

遇到醫療技術問題時,不要不好意思提問。多拍照、錄影片,確保學會操作。您不是護士,不可能天生就會。

8. 設立界限,守住自己的人生

設定明確的界限,區分緊急情況與非緊急需求,並定期安排探訪時間。設立一個「媽媽時間」或「爸爸時間」,比如每週三晚上,既是專屬陪伴時間,也是為自己安排空間,不必24小時待命。

照顧他人,是出於愛;善待自己,也是因為愛。對許多中老年照護者而言,願意承擔是美德,但適度放手才是智慧。您不必完美,現在就已經足夠好了。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Happy 50 Plus Wechat QR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