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而不是搬入養老院或護理機構。

家不僅僅是居住的地方,更承載著回憶、歸屬感與安全感。

相關報導:https://www.kiplinger.com/retirement/how-to-plan-for-aging-in-place-key-factors

然而,要真正實現「原地養老」,不僅需要健康與資源的支撐,還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並直面可能出現的意外與挑戰。

大多數老年人希望「原地養老」

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的一項調查顯示,75%的50歲及以上成年人表示希望在自己的家中養老,而不是搬到養老院或輔助生活設施。

美國國家老齡化委員會(NCOA)副主任 Emily Nabors 指出:「居家養老幫助我們保持與社區資源和社交關係的聯繫;它支持我們的獨立性。家是舒適、私密和安全的地方,那裏承載著我們的記憶和生活故事,也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

然而,她也提醒,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考慮到實現居家養老需要哪些實際準備和條件。

健康、家庭、社區資源,以及面對突發狀況的心理準備,都是必須提前規劃的重要因素。

1. 健康與自我照護:獨立生活的前提
在制定養老計畫時,首先需要審視的就是自己。

職業治療師、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市「Evolving Homes」諮詢公司的創始人Carol Chiang 表示,老年人應當認真考慮自己的健康狀況、行動能力、認知水準以及社會關係,「你需要問自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因為如果你連買菜都拿不動,就很難獨立在家養老。」

美國老齡護理協會董事會成員 Nina Pflumm Herndon 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一對老年夫妻中有一人去世或住院,另一方是否能夠獨立承擔做飯、付帳單、打掃和維持社交的責任?如果負責社交的一方先離開,倖存的一方是否會因此陷入孤獨?

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老年病診所的臨床社會工作者 Michele Kuntz 補充說,醫生通常會評估老年人在家中的身體機能、飲食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心臟病或失智等健康問題。對於走路困難的患者,醫生往往會推薦參加防跌倒訓練,以增強力量和平衡感。

西北大學醫學院老年病科主任 Lee Lindquist 建議,如果發現自己需要抓著椅子扶手才能起身,就應該向醫生申請物理治療,「我會教我的病人一個口號:『鼻子要在腳尖前,然後把臀部翹來。』」

2. 居家環境:讓家更安全更便利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只有約10%的住房適合老年人居住。報告顯示,僅有約1100萬套住房配備無台階入口、首層臥室和全套浴室,以及至少一項適老化設計(如扶手、無障礙淋浴)。

Carol 表示,居家養老的核心目標是減少跌倒風險,因為跌倒是老年人住院的主要原因。她建議,年輕人購房或裝修時就應考慮未來的養老需求,例如安裝地燈、將廚房櫥櫃設計得易於拿取,這樣不僅對老年人有益,也能方便所有家庭成員,減輕未來改造的成本。

· 臥室與浴室的安全改造

Carol 指出,老年人最常摔倒的場景之一,是半夜起身去廁所時。昏暗的環境、床單、床邊衣物或寵物,都可能成為絆倒的隱患。她建議安裝感應燈照亮夜間行走的路線,並在廁所附近安裝縱向和橫向扶手,幫助長者安全起身和保持平衡。購買帶高座位、自動沖水或腳踏沖水功能的馬桶,也有助於降低意外風險。

· 廚房的便利性
廚房是許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Carol 建議用抽屜替代底部櫥櫃,減少彎腰或彎身尋找物品的需要。高處櫃子則可安裝下拉式隔板,或使用可調節高度的檯面,以適應不同身高的使用者。為廚房增加感應燈,也能幫助避免因視線受限而造成的意外。

· 其他需要留意的家庭細節

保持家中通道暢通,及時清理堆積的紙張、避免地毯邊緣卷起,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防跌措施。房間之間的高低差、照明不足或雜物散落,都可能在不經意間造成跌倒。

對於有樓梯的房屋,即使目前上下樓不成問題,也建議預先在一樓設立臥室和衛生間,或考慮安裝樓梯升降機、電梯等設備,以備將來需要。與此同時,住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不容忽視——是否容易受到颶風、山火等極端天氣影響?這些因素都可能直接決定老年人能否長期安居在熟悉的環境中。

3. 家人、朋友與專業幫助
居家養老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離不開周圍人的支持。大多數老年人依賴家庭成員的幫助,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親人能隨時提供協助。因此,提前溝通、明確分工至關重要。

Nina 提醒說,年長者需要在身體狀況允許時,就與家人或可能的照護者溝通好,他們是否願意、是否有能力承擔照護責任,以及在醫療干預或生活習慣上的個人意願。

除了家庭,專業人士的幫助也不可或缺。職業治療師以及老年護理經理(Aging Life Care Manager),都能協助評估並提出改善方案。這些專業人士既可以提供一次性諮詢,也能長期跟進。

另外,隨著年齡增長,很多日常家務如修剪草坪、做飯或打掃可能變得吃力。此時可以考慮聘請居家護理助理,協助完成洗澡、穿衣、做飯和跑腿等任務。

社會工作者 Michele 表示,在美國,大多數基礎護理助理的收費約為每小時35美元,通常要求每週有一定的工作時長;加州的費用更高,每小時可能超過50美元,如果需要全天候陪護,每月花費可高達3.6萬美元。因此,專家建議,老年人應提前做好財務規劃,確保至少能負擔兩年的全職護理開支。

此外,當地的老人中心或社區組織也能提供支持和資源。例如,「美國志願者協會(Volunteers of America)」就提供免費的掃雪服務,幫助老年居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不過,免費的專案通常有等候名單,需要提前申請。
連結:https://www.voa.org/

4. 社區支持:營造更宜居的環境

除了個人和家庭的努力,社區環境是否適合老年人生活同樣重要。
根據研究,只有在具備完善交通系統、優質醫療服務、安全的步行環境,以及豐富的社交和文化活動時,老年人才能更好地在熟悉的社區安享晚年。

此外,美國還興起了「社區村落運動」(Village Movement),目前在全美已建立了300多個地方項目,幫助老年人與社會保持聯繫。這些項目提供接送就醫、社交活動、技術支援等低成本或免費的服務,減輕了獨居老年人的生活壓力和孤獨感。

5. 做好應對意外的準備
儘管多數人希望待在家中,但某些突發事件可能使居家養老變得困難。跌倒、阿茲海默症或其他認知障礙的惡化,以及配偶去世,都可能使獨立生活變得不可行。

西北大學醫學院老年病科主任 Lee 指出,對於許多老人來說,這些情況並不是「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

舊金山加州大學老年病學助理教授 Kenneth Lam 也表示,超過一半的65歲及以上美國人,最終需要某種形式的日常照護,而入住養老院的主要原因中,有75%與住院治療後的健康惡化相關。

Kenneth 舉例說,有人因大腦感染不得不接受部分顱骨切除手術;有人多次從樓梯上摔下,甚至造成頸部骨折。多數搬入養老院的人,平均年齡在84歲,他們在入住前幾個月裡,通常已經需要在穿衣、洗澡、起床、如廁和飲食等基本生活活動中獲得平均每週27小時的幫助,而入住輔助生活機構的人平均每週也需要18小時的協
助。

「原地養老」是許多美國老年人的心願,但它並非自然而然就能實現。健康、居所改造、家庭支持、社區資源,以及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都是不可忽視的關鍵。提前規劃、主動溝通、積極適應,才能讓更多人真正實現「在家安享晚年」的願望。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Happy 50 Plus Wechat QR

樂活50加YouTube頻道上線咯!

Happy 50 Plus

點讚+分享+按下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最大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