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許多中老年朋友常有這樣的疑問——明明飲食沒變,體重卻慢慢上升,尤其在生活壓力大的時候,更容易嘴饞、暴飲暴食。其實,這並非單純「意志力不夠」,而是身體在面對長期壓力時的自然反應。
相關閱讀: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stress-and-weight-gain
專家指出,壓力與體重增加之間有著密切的荷爾蒙聯繫,而了解這一機制,正是改善健康、控制體重的第一步。
情緒進食:您並不孤單
當我們心情低落或承受壓力時,很容易帶著情緒進食。失戀時靠冰淇淋療傷、工作不順時點一份芝士通心粉、甚至在探望生病親人前隨手買杯含糖咖啡——這些「安慰食物」似乎能讓人短暫放鬆。心理學家解釋,這種行為其實是人體的進化反應。
人類在面對威脅時,會本能地渴望高糖高脂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快速補充能量、穩定情緒。然而,當壓力持續存在——例如長時間焦慮、緊張或生活不安定——這種機制就可能帶來慢性的健康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體重上升。
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雙刃劍
要理解壓力與體重的關係,必須從一種叫皮質醇(Cortisol)的激素談起。
當人處於壓力中時,身體會釋放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與皮質醇,這些「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激素能讓身體進入應急狀態: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免疫系統被抑制,而代謝則減緩。皮質醇上升後,身體會同時提高胰島素水平,使血糖下降,從而引發對高脂、高糖食物的強烈渴望。
古代人類需要這種機制以逃避猛獸,但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往往是心理性的,例如經濟壓力、工作焦慮或家庭負擔。
研究顯示,體內皮質醇水平越高,越容易出現腹部脂肪堆積(即「內臟脂肪」)。
另一項研究指出,壓力狀態下新陳代謝速度會降低;甚至有研究發現,高皮質醇水平會增強人們進食高熱量食物後的「滿足感」,讓人更容易上癮。
長期壓力與體重增加的連鎖效應
短期的體重波動無傷大雅,但長期肥胖與慢性壓力會嚴重損害健康,可能導致:
-血壓與膽固醇上升,增加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引發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
-提高癌症風險
-造成關節負擔與疼痛
-影響生育功能
-降低肺活量、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
-干擾心理健康,誘發憂鬱與焦慮
-慢性壓力本身也會帶來廣泛危害。它讓人疲倦、失眠、頭痛,甚至影響免疫、心臟、皮膚、腸胃與記憶力。
醫師指出,當身體長期處於「應急模式」時,任何健康習慣都難以維持——包括規律飲食、運動與良好睡眠。
如何打破「壓力—暴食—增重」的惡性循環
好消息是,許多減壓方法同時也能幫助控制體重。
心理學家建議以下幾種簡單實用的策略:
-吃之前,先暫停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餓,而是情緒反應。若發現自己在沒事時打開冰箱,不妨問自己:「我是真的餓了,還是想找甜食安慰情緒?」可試著設定20分鐘的計時器,暫時轉移注意力: 散步、看書或聽音樂。當計時結束時,您可能會發現原本的「飢餓感」已經消失。
-讓自己動起來
哪怕只是短暫散步,也能提升情緒、減輕壓力,並抑制對甜食的渴望。研究顯示,步行能降低皮質醇水平,而戶外活動或親近自然對心理健康尤有助益。若天氣不佳,也可在室內走動、原地踏步,或做輕量重量訓練。
-保持正向思考
壓力大時,我們容易聚焦於錯誤與失敗。若一次暴食、錯過運動或情緒低落,切勿陷入自責。心理學家建議:與其責備自己,不如關注您正在做對的事。這樣能幫助重新建立掌控感。
-練習感恩, 寫下讓您心懷感激的事情, 無論是一頓飯、一句問候或一次擁抱。感恩練習能改善心態,減輕壓力與焦慮。
-設定可實現的小目標
不要試圖在一天內消除壓力或減掉體重。試著為自己設定「SMART目標」:
-具體(Specific)
-可衡量(Measurable)
-可達成(Attainable)
-相關性強(Relevant)
-有時間限制(Time-bound)
例如:「每天晚飯後散步10分鐘」或「這週少喝一瓶含糖飲料」。小步前進才能帶來長久改變。
-與人傾訴
不一定非得看心理醫師,與朋友、家人或同事聊聊也能減壓。但要避免將談話變成「情緒傾瀉」,重點在於交流與支持。若發現自己陷入酒精或藥物依賴,應及時尋求專業協助。
-了解身體反應,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
人類在面對危險時渴望能量豐富的食物,這是生存本能。但現代生活的「危險」不再是猛獸,而是帳單、壓力與資訊過載。正如專家所說:「了解壓力與體重增加的關聯,不一定能讓您不再想吃甜食,但能讓您更理解自己。」
當我們懂得身體為何如此反應,就能更有意識地選擇——哪怕只是多喝一杯水、少吃一塊糖,也是在向健康邁進。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