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雖然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真正邁出鍛鍊的第一步卻並不容易。
有些人不習慣健身房的氛圍,有些人則因為膝蓋不好、關節疼痛或生活節奏限制而難以堅持運動。
但其實,您不需要穿上運動服,也不用打卡健身房,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利用每一個能動起來的時刻,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健康。這就是所謂的「非運動型能量消耗(NEAT)」概念——一種對中老年人尤為友好、實用又有效的健康改善方法。
相關閱讀:https://www.cnn.com/2025/07/31/health/ways-to-move-more-exercise-wellness
日常中多動一點,健康就能多一點
即使知道運動的好處,真正堅持鍛鍊對很多人來說仍然不容易。不過,您也可以從改善「日常活動方式」開始,讓生活成為最好的健身場。
「非運動型能量消耗」指的是不包括正式鍛鍊的所有身體活動,比如走去廚房、打掃房間、在家走動、甚至只是輕微地晃動手腳。這些小動作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每天累積下來,對提升新陳代謝、改善循環系統、強化肌肉和關節都有重要意義。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普通人每天平均坐著的時間長達6到8小時,而久坐已經被證實與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甚至早逝風險有關。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透過以下這些簡單、靈活的小技巧,讓身體恢復活力:
14個生活小技巧
1.食物加熱時不發呆
等微波爐或燒水時,可以做幾個深蹲或靠牆靜蹲,哪怕只是一兩分鐘,也能激活下肢力量。
2.外出購物時停車遠一點
別總想着「最近的車位」,多走幾步,步數自然就增加。
3.近距離辦事儘量走路或騎車
清晨或傍晚代替開車出行,不僅能活動心肺,還能強化腿部。
4.儘量爬樓梯
能不坐電梯就不坐,主動多走一層樓,就等於給身體「充電」。
5.打電話時走動
邊聊邊走,特別適合長時間通話。
6.看電視時動起來
一邊追劇一邊拉伸、提啞鈴或原地踏步。
7.使用站立式辦公桌
減少久坐,每小時起身走動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8.將會議搬到戶外
「散步會議」既能減壓,也能激發思維活力。
9.桌下跑步機或走步墊
邊工作邊慢走,改善血液循環,預防「久坐症候群」。
10.邊刷牙邊活動
兩分鐘可以做腳尖抬起、深蹲或靠牆靜蹲。
11.拒絕手推車,選擇提購物袋
既能鍛鍊手臂,也能增加腿部負荷。
12.走路時快一點
加快步伐能更好控制血糖、促進腦部健康。
13.做家務時加快節奏
吸塵、拖地、擦窗戶時加快動作,相當於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14.設定鬧鐘,每小時動一動
每小時走動5至10分鐘,一天就能累積40至80分鐘活動量。研究顯示,這能顯著降低久坐帶來的早逝風險。
「非運動型能量消耗」的目的並不是減肥,而是幫助重新讓身體動起來。
對中老年朋友而言,比起劇烈運動,這種「滲透式」活動更容易堅持、風險更低,對心肺、關節、骨骼與心理健康都有極大益處。
現代生活讓我們越來越少動,其實回歸生活本身,從一點一滴動起來,身體自然會更加健康、有活力。
居家健身視頻~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