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小編
年紀漸長,偶爾「想不起來」一件小事似乎再平常不過。但如果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就要提高警覺了。
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統計,65 歲以上人群中約有九分之一罹患阿茲海默症,這種退行性腦部疾病不僅損害記憶,也逐步影響語言、判斷與行為。專家提醒,早發現、早治療是延緩病情的關鍵。
相關閱讀: https://www.webmd.com/alzheimers/ss/cm/slideshow-alzheimers-overview
從健忘到失憶:早期警訊有哪些?
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往往容易被忽視。
患者最常出現的,是短期記憶減退。例如剛談過的事情很快就忘、同一個問題反覆提問、忘記剛做過的動作。相比之下,遠期記憶——例如年輕時的經歷——在早期階段通常仍保持完整。
此外,語言障礙也是常見信號。患者會一時想不起常用詞語,說話中斷、表達混亂,甚至用詞不當。
在行為上,患者可能迷路於熟悉的地方、情緒起伏明顯、判斷力下降,甚至忽視個人清潔與穿著。過去愛整潔的人,可能開始穿髒衣服、不洗頭,也不再關心外貌。
別輕忽這些徵兆,盡早就醫
許多家庭因不願面對「失智」的可能而延遲就診,但醫師強調:越早確診越有幫助。因為類似症狀有時可能由可逆性疾病引起,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維生素缺乏或藥物副作用。若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早期治療也能更好地維持認知功能。

醫師如何診斷阿茲海默症?
目前沒有單一檢測可直接確認阿茲海默症。醫師會綜合家屬描述的行為變化、認知測試結果及影像學檢查來評估。
最常用的是「簡易認知測驗(Mini-Cog)」或類似的心理評估,用來測試患者的記憶力、語言與判斷能力。
此外,醫師可能安排腦部影像掃描(MRI 或 CT),以排除中風、腫瘤等其他病因。
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阿茲海默症會導致腦神經細胞逐漸死亡,腦組織萎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減少。隨著病情惡化,腦部空間擴大、腦溝加深,影響記憶、語言與理解力。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因此預防與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每個人病程發展都不同
阿茲海默症的進展速度因人而異。
部分患者症狀會在數年內迅速惡化,出現嚴重記憶混亂與定向障礙;也有人發展緩慢,病程可長達 20 年。一般而言,從確診到去世的平均時間約為 3 至 9 年。
對生活有何影響?
疾病早期,患者常難以集中注意,逐漸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做飯、記帳或支付帳單。中期之後,患者可能認不得親友、迷路,甚至用錯物品(例如用叉子梳頭)。晚期時,常出現大小便失禁、語言喪失和平衡障礙,需要他人全日照護。
是否該停止開車?
記憶混亂、反應遲鈍與方向感下降,使駕駛變得危險。
若家人仍堅持開車,可請醫師進行評估;若仍不聽勸,可聯繫車輛管理局(DMV)安排測試,並提前規劃替代交通方式。
運動與活動有助於阿茲海默症?
雖然運動無法治癒阿茲海默症,但規律的身體活動有助維持肌肉協調、情緒穩定與睡眠品質。
醫師建議選擇簡單、重複性高的活動,如散步、園藝、摺衣服等,這些日常動作能讓患者保持熟悉感與安全感。
目前尚無藥物能根治阿茲海默症,但幾種處方藥能暫時改善記憶、延緩認知退化。若在早期階段開始治療,患者能較長時間保持自理能力。
同時,心理支持與環境調整也十分重要,例如在家中張貼提醒紙條、使用帶標籤的櫃子或分藥盒,幫助患者維持規律生活。
照護者的角色與挑戰
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是一項長期、繁重且情緒消耗極大的工作。照護者常要兼顧烹飪、清潔、財務與情緒支持。
早期患者往往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力退化,會感到焦慮或羞愧;晚期則可能出現偏執或攻擊行為。照護者應理解這些變化是疾病導致的,而非患者本意。如出現暴躁或幻覺,應及時告知醫師處理。
同時,照護者要注意自身的壓力警訊:若出現失眠、情緒波動、易怒或持續疲憊,應主動尋求幫助。
法律與未來規劃
趁患者仍能表達意願時,應盡早與律師討論預先醫療指令(Advance Directives),明確其對醫療及財務安排的意向,避免未來家人產生爭議。
讓孩子理解疾病
家中有孩子時,應以溫和、真實的方式解釋疾病,讓他們知道親人「不是不愛你」,而是因病無法記得。可以一起製作相簿、講述舊故事,幫助孩子保留溫暖的回憶。
可以預防嗎?
科學界尚未找到徹底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但研究顯示: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能顯著降低風險。多堅持蔬菜、魚類、橄欖油、堅果等地中海式飲食,保持社交活動、持續學習新事物、維持心血管健康,都是保護大腦的關鍵。
阿茲海默症是一場漫長的告別,但並非無力回天。
及時識別症狀、尋求醫療支持、建立安全環境,並讓患者保持尊嚴與溫情,能讓他們在病程中依然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愛。
對家人而言,耐心與陪伴,就是對抗遺忘的最溫柔力量。
·50歲以上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樂活50加YouTube频道上線

訂閱+點讚+開啟小鈴鐺
是對樂活50加
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