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安老」–您想住什麼樣的家?

「在地安老」–您想住什麼樣的家?

By Susan Wang 根據AARP樂齡會研究,有百分之九十50歲以上的人希望能在地安老(Aging in Place)。「在地安老」是近年趨勢-顧名思義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與生活圈中。不幸的是,大多數人沒有考慮到他們的住所是否不再適宜其生活需求和能力。以前,您能夠輕鬆地爬上台階,但現在可能由於膝蓋僵硬而變得困難。或者,年輕時能夠毫無問題地跨進浴缸,但現在需要手腳併用爬進! 宜居高齡住所要從五個面向開始:  生理機能強化、心理狀態強化、健康管理、照護者輔助與緊急意外預防,再從智慧科技跟居住空間提出解決方案。...
淪為顧孫工具人 阿嬤罹患孤獨症候群

淪為顧孫工具人 阿嬤罹患孤獨症候群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其中高達三成者為獨居或老夫妻同住的銀髮族。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長期疏於關心長者,未適時給予身心支持照護,就可能讓「銀髮族孤獨症候群」找上門! 盼天倫之樂卻淪為「顧孫工具人」 阿嬤罹患「銀髮族孤獨症候群」...
【新型養老】正流行 既不去养老院、也不拖累子女

【新型養老】正流行 既不去养老院、也不拖累子女

人要活得快乐,长寿才有意义。 而老年,也应该是精彩的模样! 很多人认为,老了不是和子女住,就是去养老院。可是和子女住久了,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去养老院,又觉得没面子,害怕那里的孤独和冷漠…… 其实,养老的方式不只这两种。在新潮养老观念的影响下,很多老年人都开创了不少新潮的养老方式。 你可以不和子女住一起,也不用去住养老院,而是和一群相识或相投的同龄人一起一边养老一边享受生活,不仅能过得丰富多彩,快乐自在,还能尽量不给子女们带来麻烦。 在国外,夫妻俩一起开车露营车、大房车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最时尚的养老方式。...
保護腦力,一定要學新把戲!

保護腦力,一定要學新把戲!

白映俞 醫師 「你退休後要幹嘛?」交班後的白班護理師若涵低頭補寫著病歷紀錄,突然問著站在一旁清點急救車的護理師杏慧。 杏慧忙了一天,沒好氣地說:「真能做到退休,那還要幹嘛,就每天睡飽吃,吃飽睡就好了啊!才不要像現在每天累到比狗還不如。」 剛結束一整天手術的田醫師走到護理站,聽到談話後忍不住開口:「雖然我也想過在退休後要去遊山玩水,不過現在真的會想,真的還有那條命等到退休嗎?」...

鼓勵長者與他人互動 研究證實有益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許多年長者行動起來較不方便,導致也不願意外出走動,但其實若能多鼓勵長者走出家門,且多與他人互動,不僅有助於提升年長者的認知能力,也能幫助改善情緒健康。根據一篇《老年學期刊》的研究也證實,花更多時間與不同人互動的老年人,除了能幫助提升體能,情緒也相對比較健康。 長者與他人互動越多 負面感受較少...
什麼是宜居社區?

什麼是宜居社區?

What is a Livable Community? 宜居社區(Livable Communities)為每個年齡段的居民提供更快樂、更健康的終身居住環境。 宜居社區是一個安全可靠的社區,擁有負擔得起的適當住房和交通選擇,並提供支持的社區功能和服務。 這些資源可以增強個人的獨立性;允許居民在當地終老;並促進居民參與社區的經濟和社交生活。 重要的是,隨著居民的老齡化,宜居社區需要具有促進居民的獨立性和增加參與社區機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