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魯皓平
來自天津、今年85歲的獨居老人韓子成(音譯,Han Zicheng),早年倖免於日本入侵東北的戰亂,他還歷經了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等紛擾,但隨著身邊的人不斷離去、逝世,他習慣了獨自生活,但他卻還沒準備好,可能要自己面對終老、乃至於孤獨死亡的宿命……
在去年12月的一個寒冷日子裡,韓子成隨手抓了幾張白紙,洋洋灑灑的寫下了他的告白,「我是85歲的獨居老人,身強體壯,有經濟能力、可以自行煮飯並照顧自己;我從一家科研機構退休,每個月的退休金為6000元人民幣(約台幣2萬8000元)。」
這是一場威脅中國經濟、家庭生活結構的人口危機,未來企業與政府勢必更應該重視勞工所面臨的問題──一代獨生子女如何照顧年邁的父母。
2013年,中國制定了一項「強制拜訪父母」的法律,在這項措施中,有關當局發現了數以百萬計的「空巢」(不與他們的配偶或孩子住在一起)老人,幾乎沒有任何保護,也許是另一半過世、孩子們離開,社會安全網充滿了漏洞。
「尋親」故事被發現 卻有更多人不懷好意
他自己的生活簡單,粗茶淡飯就是一餐
韓子成的「尋親」故事,被一位女性在傳單上看到引起了注意,她拍了一張照片,並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了一個請求:「我希望有熱心的人可以提供幫助。」
起初,韓子成的故事是獲得注意的,他也充滿了希望。他多年來一直試圖讓人們聽他說話:他害怕死亡,他不想獨自一人死去。
現在,人們伸出援手,開始關心韓老先生的狀況。當地一家餐館提供食物、河北省的一位記者決定訪問他,他還與南方一位20歲的法律學生建立了電話友誼。
不過,當他意識到他想像的家庭很難找到的時候,他的心情變得糟糕──有些人覬覦他的退休金而前來、有更多人不懷好意──這與他期待的落差有點巨大。
出生在最紛亂的年代 卻沒有安詳的晚年
韓子成說,他的人生真的已經經歷了很多。1932年出生的他,日本人入侵中國時,他還只是一個男孩,當時毛澤東創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篳路藍縷的飢餓歲月中,他僅是一個年輕人。
他在一家工廠找到了一份工作,遇到妻子,他們的兒子在文革期間長大,這是十年的混亂,使家庭和思想失和斷裂。
「我這個年齡的中國人真的受過苦。」他感嘆地說。
經過這麼多年,他的這一代人希望像他們想像的那樣變老──生活在一個美滿的家庭中,由兒子和孫子照顧──但對於他和其他獨居老人來說,這並沒有發生,這使他非常氣憤:「政府還沒有找到一種新的老年護理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江泉寶(音譯,Jiang Quanbao)說,這項挑戰在於中國既是一個高齡化社會、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他說,中國「在發財前變老了。」
上海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教授彭希哲(音譯,Peng Xizhe)稱,中國療養院的供應和質量「嚴重不足。」
即使像韓子成那樣能夠在養老院買得起房間的人,也普遍持懷疑態度。老年人不希望他們的同儕認為他們的孩子放棄了他們,「孩子們害怕被說是不孝。」
家庭和社會很難理解老人的抑鬱
兒子的結婚照,成了他思念的唯一方式
然而他說,他和一個兒子鬧翻了,另一個在2003年搬到了加拿大,並沒有經常給他打電話。韓子成將他的困境與枯萎的植物相比較,他說,「老人們喜歡花草樹木,果我們沒有被灌溉,我們就無法成長。」
悲劇的想法,壟罩了他自認為悲劇的晚年,韓子成花了他最後的日子試圖聯繫上兒子,但卻未果。2月份,他開始撥打「老年人幫助熱線」,亦即北京愛心傳遞熱線,創始人徐坤(音譯,Xu Kun)表示當初就是為了防止自殺而設立,尤其是在獨居的老年人中。
徐坤說,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常變得更加憤怒,但問題在於,這只會在最需要外人幫助的時候推開他們,「家庭和社會很難理解脾氣暴躁,甚至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抑鬱症。」
一開始,韓子成每週會打電話給這條線,向工作人員排解他的孤獨感,並為中國老年人的家園感嘆。然而,「他在三月初停止了來電。」
原來,韓子成已經在3月17日去世了。
關心長輩 別讓獨居悲歌再發生
在天津,韓子成的死亡未被人注意,在他去世兩週後,鄰居對他的死亡消息感到驚訝,他們表示好像好幾天沒有看到他在走廊裡活動,但沒有多加留心。
韓的兒子韓昌(音譯,Han Chang)從加拿大飛回處理他的後事,他對他父親發佈收養通知感到生氣,並對記者表示憤慨。
韓昌說,他的父親一直在撒謊,表示這個老人有三個兒子,而不是兩個,而且他們照顧得很好。然而,他拒絕提供記者,其他兄弟可以確認其真實性的姓名或電話號碼。
他說,他的父親並不孤單,他堅持認為,「只是老,這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
他不想討論他父親的生活,但確認了他的死亡的基本細節:當他在3月17日病倒時,在電話中撥打了一個未知號碼,他也不知道父親打給了誰(也許是那位法律系學生)。
韓子成最大的恐懼就是他會死在床上,等到變成白骨才被發現。但是,當他的大限到了,他有人打電話,並將他送到了醫院。
當他的心放棄時,他並不孤單。
【原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圖片來源:washingto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