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桑加參(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身病還需心藥醫」若你已經急出一身病、氣出一身病,不妨讓自己緩一緩,適時拉一下韁繩,不但事緩則圓,人也能轉病為福。進取、熱愛工作是非常可貴的性格取向,你依然可以保有你的高效率,但是稍微修正一下,把不那麼急著辦的事稍微放掉一點,身心都會輕鬆許多。

做對以下2件事情,能讓你越活越健康:

1.交朋友

社交是大腦的維生素

如果不懂得保養自己,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往往會變得比較薄弱。西醫學界提出的因應之道非常有趣且容易實行,根據統計,常跟朋友聚餐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冒,所以專家建議長者不妨多參加各種聚會。此外,許多研究報告都指向相同結論:孤僻、抑鬱的性格與罹患阿茲海默症高度相關。

俄羅斯一間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追蹤1千多名長者,發現若能維持正常社交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失智症)的機率,比沒參與什麼社交活動的人低了70%。

正面的社交經驗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一種腦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傳送快樂、興奮、開心的訊息),而長期與人疏離或人我關係緊繃,使人備感壓力,身體則會分泌壓力賀爾蒙,長期下來,將一點一滴地損害認知能力與記憶力。

大腦是「養」出來的

上好的木製品越摸越有光澤,玩木頭的人稱之為「養」。大腦也靠「養」,越用越靈光,縱使腦細胞會老死,腦神經迴路卻擁有無限的可塑性,交新朋友、到沒去過的地方走走、閱讀好書神交古人,都能創造出新的迴路,使大腦神經元的連結網絡更加密集。

我認為,正面的社交不侷限於和好朋友吃飯,也可以「揪人」一起去爬山、撿垃圾,只要你覺得有趣、有意義、有新意,不妨盡量嘗試。你與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你的大腦也喜歡這樣,它就不願意變老。

「不被孤立」的感受能保護大腦

哈佛大學一項進行長達75年的「幸福感」研究計畫,從1938年開始追蹤724位成人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狀況,其中幾個結論很有意思:研究人員發現,當這些被研究者步入80歲後,決定他們如何老去、會不會生病的關鍵,不在於膽固醇的水平,而是與心理上是否有可以倚靠的人有關。

所謂「可以倚靠的人」在過去可能是指婚姻中的另一半,但是我認為放到現今的時空脈絡來看,這個人可以是伴侶、摯友,也可以是兄弟姊妹或其他家人。

研究報告顯示,光是覺得「不被孤立」就能保護大腦,在需要幫助的關鍵時刻能獲得支持的老人,記憶力都比人際關係受阻礙的老人還要好,腦部衰老的狀況也沒那麼嚴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從事利他行為

對於躁鬱症、憂鬱症患者,許多醫生建議的輔助療法,是讓他們照顧植物或照顧他人,如此一來,患者因各種壓力引起的不適症狀,如抑鬱、坐立不安、無助絕望等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舒緩;越是無私付出,他們心情平靜的時間越長。

此外,研究人員針對65歲以上退休長者,持續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況5年,發現那些發自內心願意去照顧其他老人的人,死亡率不到一般退休老人的一半。

由利他行為所產生的腦內啡使人愉悅、幸福感倍增、對於刺激副交感神經活性、提升免疫力很有幫助,科學家分析,這是讓人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

養生是場馬拉松

養生、養壽就像在跑馬拉松,不可能永遠跑在最前頭,因為某些性格使然,不小心讓自己生病了,不用擔心,如同修正跑步的步伐、姿勢,稍微修正一下性格就好。接下來,透過學習、閱讀、開智慧,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法,認真實行,即能轉病為福。

在我眼中,疾病是良師,疾病顯化出來,提醒人們哪些性格該調整、哪些不利生的習慣該回正了。

因此,我一再鼓勵病患,罹患重大疾病時仍要對自己有信心,細胞在完全衰竭、壞死之前,都還有修復與再生的可能;即便罹癌,透過修正、調整心性,仍有相當大的機會成為開心離癌人(Cancer Free),重新過著健康愉快的好日子。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原文刊載於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