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發展,人們平均餘命增加,使得老的時候要住在哪裡,開始有多元化的選擇,這與文化、價值觀、經濟條件、教育程度等息息相關,媒體近日報導一位美國德州64歲羅比森(Terry Robison)表示,計劃退休後入住假日飯店(Holiday Inn)而非安養中心,引起討論,到底住連鎖大飯店有何好處。
羅比森表示,經計算後飯店的價格較便宜,亦有更好服務,他以選擇假日飯店為例,每天平均價格為59.23美元(約1,822元台幣),長期和長者入住還另外會有優惠,如果去住安養中心每天平均價格為188美元(約5,785元台幣),剩餘的128.77美元(約3,962元台幣)可以讓他挑選到較好的餐廳用餐,或支付客房服務、洗衣、小費等。他還說,可每天支付5美元(約153元台幣)小費,確保員工殷勤服務。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位美國德州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兼導演羅比森在社群網站表示他解釋選擇住假日飯店,「他們視你為顧客,不是病人。」
此處點出,關鍵所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過去有許多研究都點出老人最大的敵人是:寂寞。無論是住在自己家中,或是安養中心,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的老化或退化,已經無法與年輕時相比,動作慢、反應差都是會逐漸出現,唯一不變的是心理需求,仍希望受到重視,得到關懷。
(圖/Shutterstock sirtravelalot)
過去常聽到長照機構經營者強調,經營長照機構要讓住民有「家的感覺」,這當中點出幾個問題,首先是「家的感覺」是什麼,家是由家人所構成的團體,家人應是相互關懷與支持,姑且不論,「家的感覺」是否僅是從硬體表現出來,倘若無法對長者產生真誠的關懷與支持,滿足其心理需求,長照機構還是無法成為住民的家,最多是一住的場所。
其次,「家的感覺」應該是住民原本熟悉的環境,可能無法完全塑造一處與他們原本的家一模一樣,至少可將他們熟悉的物品擺放在他們住的環境中。因此,在歐美的長照機構房間內,有的是允許長者將他們原本使用的床、沙發、衣櫃、廚具、裝飾品、家庭照片等擺設出來,甚至寵物也可一同帶來入住,目的是希望長者真正走向有「家的感覺」。
根據美國2018年對安養中心及長照機構的調查Genworth’s 2018 Cost of Care Survey,平均中價是一年是$89,297美元,或是換算成每日大約是$245美元,羅比森選擇入住假日飯店,每天平均價格為59.23美元,從金錢上去比較,的確僅是長照機構的四分之一,卻還可得到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事實上,過去的確有部分美國或歐洲高齡者選擇住在賭城飯店、遊輪、退休社區等地,而非傳統上的安養中心,除了費用比安養中心低廉,重點是有人隨時提供服務,甚至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或內是遊輪上,有那麼多活動可以選擇去玩,即使一旦身體有狀況,賭場內安全人員會立即打911呼叫救護車來,遊輪服務人員會安排船上醫療人員來。
若是自己一個人在安養中心房間內,可能沒人理你;若是在安養中心拉下緊急按鈕,也可能半天沒有人過來察看。
羅比森說,入住飯店毋須擔心衛生用品,「大部份有免費牙膏和刮鬚刀,亦有免費洗髮精和肥皂……電視壞了?要換燈泡?需要更換床墊?沒問題……他們會解決所有問題,並對造成的不便致歉」。
若覺得沉悶便可以改住其他地區的假日飯店,「想看看夏威夷?那裡也有假日飯店」。
若擔心安全問題,羅比森指,酒店有夜間保全人員,日間有服務員,每天有工作人員檢查,「他們可以召救護車……若不慎跌倒,髖部骨折,醫療保險可支付費用,假日飯店並會將房間升級」。他說,入住飯店會讓家人更願意來探望自己,「孫兒可以來用泳池」。
台灣長照機構受費受到法規及行政作為影響,不可能像是美國長照機構收那麼高費用,服務內容當然也會受到價格與成本控制等影響,這為什麼台灣的養生村的住民有四成多來自美國,因為台灣費用僅是美國的1/6,甚至更低,但這一媒體報導反應出值得讓長照人員去思考的問題:老人心理需求是否重要,及如何被滿足。
• 參考資料:They treat you like a customer, not a patient and some have happy hours
(首圖/Terry Robison臉書)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原文轉載自健康遠見】